当前位置:首页 > 范文频道 > 读后感

《三国演义》读后感—论曹操

日期:2017-08-18 来源:大学生范文网

对于《三国演义》来说,最易受影响的是它的第一语言:“用世界的语言来说,它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分割”,而发展的历史趋势被总结。书中描绘的战争场面是巨大的,令人身临其境。特别是一些重大战役,决定了三国的兴衰。故事的核心人物形象也是栩栩如生的:孔明,重而正直的关云昌,单明的刘备,是书中最有名的人物。然而,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曹操被强奸的那一代。《三国演义》的作者罗冠中在书中说曹操是“世界的力量,世界的邪恶”。说他是世界的力量是无可非议的,因为曹操是勇敢的。董卓专横跋扈时,许多官员都怕董卓,不敢说话,更别说与董卓说话了。然而,曹操却来暗杀董卓,牺牲自己去消灭人民。他的勇气和勇气令人钦佩。曹操是叛徒,我对曹操感到愤愤不平。

书中一味地说刘备仁慈,爱民如子。然则曹操又何尝没有爱民如子,又何尝没有仁慈的时候呢?有一回秋冬之际,曹操摔兵出征,经过一片麦田时,便下令谁的马要是踩到了农民的麦穗,便要处斩。可见他也体恤农民。对待投降的将士,曹操又何尝不是仁慈地对待他们呢? 书中一味称赞刘备,觉得他最适合称帝。然而,我却认为曹操比刘备更适合当领导者。何以说得?当时有传言,谁得卧龙、凤雏二者之一的辅助,就能成就霸业。而刘备幸运地得到这两位旷世奇才的辅助,简直可以说是如虎添翼。按理说,他应该能恢复汉朝才对。事实上,却没有,何也?因为刘备的顾虑太多了。说到底,他是怕损了自己名声。这使他优柔寡断,错失了许多良机。曹操则不同,他当机立断,也不顾名声不名声的,是个好时机就抓住,因而才得以占领了长江以北的大片土地。

《三国演义》里把曹操塑造成一个国贼,根本意义上是有其历史背景的,罗贯中身处元代,那时候民众反元思想极为强烈.小说中"尊刘"的思想由此而生.然而,在真正的历史中,曹操远远要比小说中描写的要杰出的多,也好的多。

曹操的雄才大略,不仅在的军事上,还见于他在治国上. 曹操占据青州的时候,田地荒芜,居民流离失所.农耕不修,经济衰退,简直就是一个无可救药的重灾区.曹操就施行军民屯田制,不仅大力发展了生产力,还从中获得充足的军粮.使民有所食,军有所养.而在同时,其他的诸侯却要差的太远.袁绍的军队在吃桑椹,袁术的军队在吃河蚌.其他各路诸侯,纵兵抢粮,抢得到就吃粮食,抢不到的就吃树叶,树叶再吃不上,就吃人.活脱脱一群混吃等死的垃圾.更别提在他们统治下的黎民,可以说是民不聊生,易子而食啊.吃死尸也成为了流行时尚.比起这些诸侯,曹操让人民安居乐业,丰衣足食.试想,这样一位有巨大贡献于百姓的人物,如果还是国贼,那么混吃等死的诸侯又算作什么呢?

曹操在小说里杀过很多人,象董承,伏完,等保皇派.然而,任何一个历史变革,一场政治斗争,一次权利角逐,都有其血腥的一面.我就请问,假如挟天子的不是曹操,是刘备,难道他会交出自己的权力吗?

当初,刘璋待刘备非常好,结果又怎样?连兄弟的基业都可以翻脸夺之,更何况朝廷神器,天下权柄呢?

对于曹操,大家也给出了不同的评论。 史书评论曹操:“明略最优”,“治世之能臣,乱世之奸雄”,“横槊赋诗,固一世之雄也。”著名的《让县自明本志令》作于建安十五年(210),光明磊落,字字真挚。曹操感性地说:“使天下无有孤,不知当几人称帝,几人称王。”事实的确如此。

孙权评价曹操:“其惟杀伐小为过差,离间人骨肉以为酷耳,御将自古少有。”

唐太宗说曹操:“临危制变,料敌设奇,一将之智有余,万乘之才不足。”

元稹评价曹操:“曹瞒篡乱从此始。”——《董逃行》

司马光评价曹操:“以魏武之暴戾强伉,其蓄无君之心久矣。乃至没身不敢废汉而自立,岂其志不欲哉?犹畏名义而自抑也。”——《资治通鉴》 当然,人非圣人,孰能无过。对曹操的评论,褒贬不一,这只能留个历史去评判。